科學家曾認為哺乳動物在進入成年期時所有神經元都已形成,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發現,成年人大腦的某些部位依舊會產生新的神經元,而上世紀90年代的研究則進一步證實了這些神經元的來源和功能。
近期,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神經祖細胞的單一譜系參與了胚胎期、出生后早期和成年期海馬區的神經發生,并且這些細胞在小鼠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不斷產生。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細胞》上。
“從概念上講,該研究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有能力持續改進、適應以及將新細胞整合到神經回路中。”本文通訊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宋紅軍(音譯)說。
神經發生曾被認為有兩個階段:發育階段,主要發生在胚胎期和出生后早期,由干細胞形成神經元并建立起整個神經系統回路;而成年期神經發生一開始被認為起源于一種特殊的神經干細胞群,它們在胚胎形成過程中被“雪藏”,并且與產生神經元的前體細胞截然不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小鼠處于大腦發育極早期的前體神經干細胞進行了標記,并追蹤了其從發育到成年時期細胞的譜系。他們發現帶有前體細胞標記的新神經干細胞在動物的一生中會不斷產生。
“早期研究表明,大腦的特定部分如嗅球和海馬體可以產生神經元,但人們并不清楚這是如何發生的。我們首次發現哺乳動物大腦的發育從一開始就一直在進行,并且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連續過程。”宋紅軍說。
不過,要確定這一干細胞產生過程是否存在于其他哺乳動物中仍需研究。研究人員計劃更詳細地研究神經發生過程,尋找可能增強或保護這一過程的方法,以及確定其在分子水平上的調節方式。
“該研究或有助于我們理解大腦如何保持‘年輕’狀態,從而進行學習和記憶,以及幫助修復和再生大腦的某些部分。”共同通訊作者、該醫學院的明國麗(音譯)說。(唐一塵)
來源:細胞快訊